位于青海省東南部的同仁縣保安鎮塔鄉灘村,是全國著名的"熱貢藝術"發祥地。這里屬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年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少,農作物產量不高,村民收入低下。近日,隨著潤鴻裕和同仁1萬千瓦光伏電站投運并網,標志著這里誕生了青海省首個光能互補產業園區,為這個小山村帶來了新氣象。
8月底,青藏高原依然烈日炎炎。和驕陽一樣火熱的,還有光伏大棚內工人們的干勁。
"幾個月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方圓幾里都看不到一個人,你瞧,現在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青海潤鴻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全明對光伏大棚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
光能互補產業園區共有光伏大棚138個,項目于去年8月開始建設,總投資1.5億元,占地600余畝,裝機容量1萬千瓦。由于項目地處偏遠地區,缺少完全匹配的電力設施。黃化供電公司從項目受理之初就開辟綠色通道,成立專項工作小組,主動深入項目基地,從政策宣傳、技術咨詢、業務受理、簡化流程、并網驗收與調試等方面,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為縮短施工時間,該公司還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全程提供貼心服務,協調解決施工難題。
王全明介紹,光伏大棚不僅解決了升溫、保溫問題,還為綠色農業、節能減排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每個大棚年發電量在8.6萬千瓦時左右,無污染、零排放,還可以減少植物病蟲害,保證生產的是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
"光伏大棚不僅清潔環保,而且收益高。"王全明算了一筆賬,青海地區全年平均日照時間約1884.42小時,按滿負荷運行,所有大棚全年發電量將達1365.44萬千瓦時;按照收購發電價格0.95元計算,預計一年產值可達1500萬元。再加上棚內經濟作物的收益,一畝地一年的農業產值就能達到5000元。
看著一塊塊光伏面板在塔鄉灘村搭建起來,保安鎮黨委書記陳赟章說:"有了這些藍板板,村民每年能分紅3000元,還可以去光伏電站打工,以后就不用出遠門了。"
目前,塔鄉灘村600余畝光伏電站每年就有31.9萬元的固定土地收益,光伏大棚項目建成后還將吸納周圍村莊1000余名勞動力,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現在好了,不用出遠門就可以在家門前工作了,日子會越過越紅火。"談起光伏大棚給當地帶來的變化,家住保安鎮塔鄉灘的藏族大叔索南多杰深有感觸。
陳赟章告訴我們,未來,保安鎮塔鄉灘將建成高原特色現代光伏農業示范園區,打造一個集工農貿、產學研、產加售為一體的國家級示范園區。農業和光伏"聯姻",建立棚內種菜、棚頂發電的新模式。保安鎮有了光伏發電產業這個"活招牌",可以發揮農光互補優勢,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而向鄉村休閑旅游進軍,實現農業強鎮夢。
原標題:小山村的農光互補新氣象